教学节 | 南开讲坛——张珣:青山见我可如是?

发布时间:2024-12-03 14:39:4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image.pn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为深植文化自信之根,在第五届教学节期间,学校特邀请重庆南开中学优秀校友、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张珣老师来校作《青山见我可如是?——初期汉学里的中国形象生产》主题讲座。张珣老师以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为基础,以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为学弟学妹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祖国,找到了新角度,扩大了新视野。

image.png

image.png




主讲人 张珣 

ec63a27c6691f6a10334d246aafdf2d.jpg

重庆南开中学初2001级、高2004级优秀校友,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法国马尔罗国际学术研究中心(CIRAM)成员,上海交通大学英语期刊《Culture as text》编辑。在《探索与争鸣》、《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艺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独立出版法语专著《Quelle est la juste considération à accorder à l’individu》,并参与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当代小说在法国:汉学主导下的翻译与接受》(长评类)入围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终评。






一、青山见我容易吗?

“中国你是哪个国?怎么把中国从东方抠出来”


讲座伊始,张老师用一段对话引领在场师生深入探讨了中国在历史长河中曾面临的身份疑惑。张老师指出,由于命名混乱和朝代更迭的复杂背景,中国的早期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最早来东方的欧洲传教士,很多都把蒙古当作了中国”。这种关于中国的身份疑惑在《鲁布鲁克东行记》、《马可波罗游记》等五本游记中形成了写实版和传奇版两种迥异的风格,并有着截然不同的插画风格与文风。

image.png

image.png


二、青山怎样来见我?

随后,张老师将话题转向了为了进入中国,西方国家所想到的策略和采取的措施,引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以利玛窦为例,他通过赠送钟表、乐器和乐师等礼物来讨好皇帝,以此获得皇帝的信任和好感。同时,他还穿着儒生服冠以接近士大夫阶层,穿袈裟以接近平民。

image.png

image.png




三、青山看我哪一面?

“中国人是否以及怎样先把纸和布用水泡软,而后再将它与其他的线织在一起的?在造纸方面他们有些什么特长?”

张老师提到了莱布尼茨关于中国手工艺、植物与中医等三十个关于中国的问题,体现了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第25个问题“学习汉字是否有捷径可走”提到把中国作为世界语的早期设想,德国米勒的《汉字钥匙clavis sinica》等著作都是这一设想的论证。汉字能否成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呢?引发了学生们对汉字与世界语奇妙联系的想象。

image.png

image.png





四、青山见我想干嘛?

image.png


张老师指出,在古代,外国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借鉴和筛选中国的文化元素,来构建和强化自身的民族身份,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结语:汉学是门什么学?

“为什么研究其他国家,都只是国别研究的一个子课题,但研究中国就能成为独立学科?”


张老师从个人理解出发,表示中国研究之所以能成为“汉学”这样一门独立学科,而其他国家只属于国别研究,是因为中国在其他国家眼中扮演着镜子的角色。中国作为中转站,让别国得以研究国族,进而用研究出来的国族概念分析自己、剖白自己、甚至塑造自己。讲座的最后,张老师分成入门级和进阶级详细的贴心向同学们推荐了相关书目,为同学们规划了一条知识探索的路径。

image.png






image.png


执行校长杨华跃为张老师颁发

“重庆南开两江中学生涯课程指导专家”聘书

image.png

学生代表为张老师献花

image.png

张老师为我校师生签名寄语

image.png

张老师与我校部分师生合影




学生感悟

初2027届 朱司琦

“汉学”独立于研究其他国家的学科,正是因为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而这次张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南开讲坛让我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中华民族位于亚洲,地理位置使得很多西方学者将她与亚洲其他国家混淆,甚至没有来到中国就糊涂地写起了传记。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世界也将会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它。张老师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就不会有“我”“你”。正是世界上人众多,结成群体,才有了“我们”“你们”。我想,中国正是一个大的“我们”,而“汉学”正是了解她的方式。


初2027届 郑羽芯

通过本次讲坛,我了解了从古代至现代西方各界人士对于中国的认知。从“丝人国”到China,我国在不同人笔下也有不同的样子。汉学不仅体现了西方对东方的探索,还见证了中华民族一点点雄于地球、不断进步的历程。我相信,终有一天,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将不再模糊,而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民自强的中国!


高2027届 饶倩鸣

听了张珣老师关于“初期汉学里的中国形象生产”的讲座,我深感启发。张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揭示了汉学初期中国形象构建的复杂过程,让我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讲座内容丰富,视角独特,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激发了我对汉学研究的浓厚兴趣。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聆听张老师的精彩讲解,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南开能够培养出更多像张珣校友一样,传承南开精神、弘扬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优秀人才,共同书写南开更加辉煌的篇章。